2006/10/16

坐在吳哥窟的廢墟之上讀詩\許悔之

坐在吳哥窟的大吳哥城廢墟之上,讀Dylan Thomas的詩:
Hands of the stranger and holds of the ships,Hold you poison or grapes?

這是〈塔樓裡耳朵所聽〉("Ears in the Turrets Hear")的結尾。
「風像一圍火掠過」,Dylan Thomas開展了一種玄思的幻境,我以為,這首詩寫的是自由意志與面對死亡誘惑的躑躅,以及懷疑救贖的不可能。那是午後接近傍晚的大吳哥城,陽光時而乍現如潑灑漫天白金之箔,時而歛收如萬古長夜將至,我坐在廢墟之上,慶幸這樣的時刻,周遭並無旅客出入,天地如寄,只剩下,我面對一位英國詩人的心境──其對自我分裂的審視,透過了詩,聯結迸生出許許多多想法,暴戾的與溫柔的,像江海翻騰,這一切過後,天地如寄,坐在廢墟之上,讀過詩的我,和之前的我,有何不同?陽光,宛若時而展翼時而歛翅的大鵬。

我讀了幾首詩,重整了一些心靈的結構,感覺到快樂與悲傷都更深沉,浮現一個更清晰的我。我知道,這一切很難言說。像葉慈住在他的巴列列塔,為自己尋求意義的象徵和架構。因為天地如寄,除了與人與世界的關係,我們愈來愈少面對自己;讀詩,是一種瞬間的封閉系統,讀詩之後,自己和世界有了改變,有了不同

我生在大吳哥城的廢墟之上,慶幸於一次這樣的行旅,眼下的城,曾經是一強盛的帝國,有壯闊的建築和精密的水利工程,時間之塵掩蓋在一切之上,爭戰、瘟疫過後,什麼都不留下,只剩下有意義的廢墟。讀詩,不正是坐在辛勤完成的文字建築的廢墟之上。

天地如寄,夠清晰的靈魂才會長出足以飛行的翅膀,站在廢墟之上,御風而行,泠然善也。

有一天沒開車,坐捷運回家,帶著年輕詩人鯨向海的詩集《精神病院》隨身。在高分貝的捷運噪音中,有些顯得粗礪的句子,有些深入動人的觀察,都彷若發出清晰的聲音,閱讀,也因此成了一個人便可以完成的談話治療

就像我們在劇院裡為一段詠歎調而流淚,在初夏的雨中為阿勃勒花朵的清黃欲滴而愉悅──世界生成的與我們所創造的都可以回歸於最終的自然。完整的清晰的自我,是最終的自然,我們透過詩、透過種種的啟示,去抵抗汙損、返回純真。

2005/09/25

Ignorance est me`re de tous les maux

愚昧無知是一切痛苦之源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哲學家、思想家。 ... 8月23日名言

2005/04/01

次文化才佔有主流地位

文\李奧貝納廣告執行創意總監——吳心怡

當今的主流品牌之所以能成為主流,幾乎都是因為他們討好、支持、煽動次文化,甚至在次文化尚未成形只見端倪之時,便能敏銳地察覺到

走一趟3C賣場,走一趟流行商圈,我看著來自世界各地包括瑞典、日本、美國、歐洲的名牌,看著在地自創品牌,以及仍未成氣候但極具潛力的地下牌子……。它們的售價與品牌的名氣成正比,它們的名氣與它們的人氣成正比,也與它們所持的態度,所宣揚的精神強烈成正比。

是的,強烈而非溫和。雖然強烈的態度與尖銳的觀點一直不是這個世界或社會價值所讚揚的,但它們才是刺激世界進步的原動力,搗毀以穩定粉飾癱瘓的爆發力。雖然主流價值觀看似容易被接受,但那是因為不被察覺、不受矚目,不太干擾人們的生活,因此得以在不被排斥的情況下存在,但那並非真的成功或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過氣的主流文化?

看看世界上闖出名號的品牌,哪一個是態度溫馴的?哪一個是沒有意見的?哪一個是鼓勵保守,贊成平凡普通,要你日子過得無關痛癢的?每個成功的品牌幾乎都在搞顛覆,搞破壞,說穿了,都在從次文化起家。

因為主流文化太過無色無臭無害無樂無趣!!

事實上,檯面上的主流地位,其實是被次文化給佔據了

所謂的「主流文化」已經成為過氣、不流行、土、不夠酷、老掉牙、老套等保守(不一定是負面)字眼的總和。也就是說,主流文化在看似響亮、耀眼的稱謂與看似主導局勢的局面之下的真面目,其實只是提供各種次文化成長表演甚至攻擊,顛覆的平台。也就是說,主流文化存在的目的是保障次文化的崛起。甚至可以更大膽的說,這個時代極可能根本沒有所謂的主流文化了。

還好,這個時代還有主流商品。

有趣的地方就在這兒,當今的主流品牌之所以能成為主流,幾乎都是因為他們討好、支持、煽動次文化,甚至在次文化尚未成形只見端倪之時,便能敏銳地察覺到。這些懂得今日的次文化將創造明日的主流品牌的人,總是不動聲色地涉入次文化的思想行為,然後擷取次文化的精神融入品牌或產品的表現方式,訴求主張,行銷活動。接著,品牌或產品便順其自然地與次文化並肩作樂,然後引領風潮成為龍頭。

向次文化靠攏

但是大多數的品牌不敢這麼幹。因為次文化在那些站在主流文化安全島上的人們看起來是那麼的「不入流」,那麼偏激,那麼具威脅性,那麼不正常不平常,那麼不穩定難捉摸。而其中有些甚至挑戰了傳統規範,或交通規則(這算小事一樁),性別,階級……。

我不打算推薦任何次文化,只想做個提醒:知道次文化力量並且敢涉入次文化領域的品牌幾乎全是當今的主流品牌,而這些主流品牌之所以能繼續保持主流地位,則是因為它們隨時都在向次文化靠攏

2005/02/27

眾聲喧嘩,生命因閱讀而寧靜

【文\楊佳嫻】

是什麼樣的作家,能讓台北國際書展會場起了騷亂,讓路過的人都駐足聆聽?什麼樣的演講,能讓讀者心滿意足,啟發思維,又能與過去所讀印證歷歷?

台北國際書展是台灣出版界年度盛事,出版社往往力邀重要作家現身會場。或許是感應到了廣大「余迷」的翹首盼望,這次天下文化邀請余秋雨到台灣訪問,書展這場演講,有限的空間,半個小時前座位就已被聽眾填滿,兩側出口和走道上也聚集了不少等候者,攜帶著好幾本專著以備簽名的,準備好錄音筆或紙本預備寫下筆記的,因為要見到崇拜的作家而興奮談論的……。演講開始後,一些路經的參觀者看到這擁擠的場面,也禁不住打聽是誰,聽到了是余秋雨,大半也都留下來聽講,可見其魅力驚人。

開卷就得讀好書,人生應該奠基在高處

從《文化苦旅》到《借我一生》,余秋雨的散文,一向以其既能顯現個人的命運幽微,又能觀照大時代起伏與文化脈息著稱。本有學者身分的他,在豐富的人生閱歷下談閱讀,往往使讀者有醍醐之感。在書展中和讀者面對面,余秋雨分享他對於閱讀的體會酖酖特別是,世事紛紜,眾聲喧嘩,如何在書頁書香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個沉靜的空間?

第一是盡量找好的書來閱讀。這句話聽來簡單,仔細想想,古人說「開卷有益」,是因為當時出版印刷不那麼發達,知識量不那麼壓迫,好書的比例是高的;這十幾年來資訊爆炸,好書固然也增加了,卻遠遠不及壞書增加的速度和數量。有些讀者以為好書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先讀第三流書,再讀第二流書,打算程度提高了,才讀第一流書,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開卷就得讀好書,人生應該奠基在高處,讓知識的舵帶領我們前往想望的彼岸

延續讀好書的觀念,再來就是,書要讀得少一點、精一點。「這就牽涉到選擇的功夫了」,余秋雨認為,面對那麼大的出版量,必得培養分辨擇取、去蕪存菁的能力,才能找到對自己有益的書籍。可以說,閱讀有時不是堆積東西、而是去除東西;不一定是「加法」、而是「減法」。最後留下來,真正進入血脈的,卻是最璀璨精緻的。少而精之外,還要進一步求閱讀的系統化,而非浮泛地東碰一下西碰一下:「曾有一位大學圖書館的教授告訴我,他可以從學生借的書判斷這個學生將來有沒有出息。完全不借書的學生,不在學問下力氣;每天得來借書換書去看的,表示心還不定,沒有方向,不知道自己要往哪裡走;倒是借的書之間彼此相關,且有旁通深拓之勢,那這個學生是知道怎麼讀書的,將來必然在學問上大有出息。」

尋找能與自己的知識結構、生命結構相呼應的好書

大多數的讀者還會面臨一個問題:這本書很重要,內容豐富,是本好書,可是我怎麼就是讀不進去。怎麼辦?是不是要囫圇吞棗、生剝硬啃?

要讀自己看得下去的書」,余秋雨說,第一流書的數量就已經不少了,但並非每個大師都和自己有緣分。硬讀的結果,損害了自己,也損害了大師,自己花了時間,滿腔苦惱,又可能對經典產生誤解。事實上,找書其實就是找自己,我們都在尋找能與自己的知識結構、生命結構相呼應的好書。然而,生命是變化的,現在不能產生同感的作品,可能過了兩年,生命經歷不同了,反而能夠契合。進入經典是需要時間的,需要的不只是閱讀和思考的時間,還包括心靈歧途上彼此終於交會的等待過程

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幾次因緣際會,讓余秋雨有了三次潛心讀書的機會,他笑稱這是「封山」;生活為現實事務籠罩,且關乎謀生或社會榮譽,使得個人的閱讀往往是片斷的,「封山」的經驗卻提供了一個安靜的道場,藉著讀書修持心的高度。文革時期,他曾在浙江奉化蔣經國先生所留下的圖書館內,浸淫滿室中國古代經典,奠定了對傳統體察與反思的基礎;文革之後,又曾花了好幾年時間,靠著勤勉的讀書態度和字典,閱讀西洋文學名著,開闊了文化眼界。後來,到香港講學,擁有較多機會接觸海外學人的著作,更讓他一頭栽進去,遊走於多元的異域視角。「這不只是為我自己補課」,自許為「文化推動者」的余秋雨充滿了使命感:「事實上,也是為民族補課。」

找回那個失卻的精神核心

把近作《借我一生》定義為「記憶文學」,當中沒有任何一個名人,卻能鼓動讀者的胸懷,回過頭去探尋生命裡的優美或遺憾,以及其與時代互動的痕跡。余秋雨說:「我讀過不少回憶錄,但是這些回憶錄往往寫太多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那是社會的集體記憶,變成意識形態的說明,個人卻淹沒了。回憶應該是更貼近血肉的。我認為這是一種人文悲劇。」所以,《借我一生》或者可以做一個小小的示範,「畢竟,記憶是個人的權利,記憶寫作的特點應該是著力於個人,帶出整個時代,而非著力於時代以帶出個人。」至於書寫中如何選擇記憶,則須倚賴長期的閱讀和思考所培養出的審美敏感與文學標準

作為一名文化人,在變動的時代裡除了充實自我,也應該盡量提醒群眾去找回那個失卻的精神核心。「所以我寫作,也盡量到媒體上去談自己的理念和經驗。希望藉由各種傳播管道,略盡力量。」稍早,余秋雨曾到台灣佛光山盤桓,和星雲法師對談文學與宗教。他視文學和宗教為兩種足以重新點燃人心、尋找精神支撐點的文化力量,而閱讀,則是提高自我、沉澱喧嘩的最佳方式

【2005/02/27 聯合報】 @ http://udn.com

2005/02/21

書評:《當科技變身時尚》

【文/黃彥達】

義大利米蘭,時尚名模正身穿新款春裝,手拿液晶螢幕搖曳生姿走上伸展台。不知何時開始,冰冷的科技產品竟變成時尚配件,驚豔四座。。。

科技產品演進至今,已不再是功能論輸贏,取而代之的是造形設計,是給消費者時髦的感覺。然而,許多科技大廠卻無法走過這個階段而退出舞台。

書中解讀各項科技產品的命運線:包括表現亮麗的手機,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人氣低迷的 WAP,平板電腦;以及有待突破的 PDA,智慧型手機, MOD,3C商品等,聚焦在大眾消費行為的深刻觀察。

◎科技行銷學問博大精深

歷史上談論科技行銷的學術論文以及經典書籍很多,遠至1970年代的 Rogers「創新傳播」理論,就已經把人類接受創新訊息的先後程度分成五大類,並具體描述了這些分類下的人格特徵:

1. 創新者:具冒險精神

2. 早期採用者:受人尊敬

3. 早跟進者:深思熟慮

4. 晚跟進者:疑神疑鬼

5. 落後者:保守傳統


這個用於大眾傳播的理論,已具體描述早期採用者身為「意見領袖」的特質,會影響其他大眾對於創新訊息的接受。因此「找出早期採用者」並以之影響一般大眾的態度乃是最為重要的事情。

到了近代,Geoffrey A. Moore 則相繼在「跨越鴻溝」(Cross the Chasm )「龍捲風暴」(Inside the Tornado)書中延伸相關理論,將之應用於科技產業的行銷領域,首度引入「鴻溝」的概念。

書中已經指出,唯有跨越阻擋在早期採用者與一般大眾之間的鴻溝,科技公司才可能獲得高速的成長,擺脫小眾市場而進入主流大眾市場。書中亦闡述了突破鴻溝的科技行銷策略。

自從這兩本書分別於1991年以及1999年出版以後,已經成為科技產業的行銷經典,「跨越鴻溝」成為科技產業從業人員琅琅上口的詞彙,大師的遠見與智慧實在卓然而超越!

◎科技產業的遽變

然而,時局變幻卻是軌譎的。自1999年以降,全世界經歷了網際網路興起與泡沫以及再度興起,接踵而來的全球數位化浪潮,包含了個人數位化以及家庭數位化,乃至於最重要的內容數位化

個人電腦市場的高度飽和,以致於在企圖進入客廳市場的時候與家電產業正面對決手機市場的高度飽和以及PDA 市場的多年困境,驅使兩者開始生產智慧型手機而彼此競爭

電信業者身為第一波網際網路成長與普及的推手,卻面臨了ADSL寬頻收入日益成長困難的處境。而行動電信業者,也開始面臨用戶數不再成長時,要努力從行動加值服務上再開拓新財源的困境。

在業者掙扎著要生存與發展的同時,家電與電腦的功能整合,帶來全新的「數位家庭」概念,手機與PDA 、數位相機甚至媒體播放器的結合,帶來了全新的「個人數位化」概念。

而無線網路與有線網路的發展,則成為上述兩個新興市場的根基,並進一步帶來了「數位內容」的概念。影響所及,遍及出版業,音樂產業,電影產業,遊戲產業,乃至於電視廣播等媒體產業。

新式的產品有了,然而卻在銷售上面遇到了困難。如何針對新產品定價?以往專賣電腦的店面現在要改賣電視,消費者並不接受?以往專賣早期使用者的店面,現在要面對家庭消費者,經營步調因此混亂?

Rogers與Geoffrey一定沒料到自他們出書之後的世界竟是如此複雜,而且所有的變革僅在短短五年之內發生,有些變革已經完成,有些才即將啟動。有些風光兩年的廠商已經消失,有些已經變成巨人。

◎渴求一本新書來談論近代科技行銷

然而,筆者在個人工作上,卻數度經歷了兩位大師所描述的科技行銷曲線,並借重大師智慧,預言科技市場的變化走向,在行銷工作上規劃出與之相匹配的行銷4P方案,印證了真理是如此經得起時間考驗。

筆者實際將大師理論,運用於當前無比複雜的科技產業,並撰寫成此書《當科技變身時尚:16% 的科技行銷密碼》。前面所提到的眾多科技產品市場行銷分析,本書都已經幫你做好了。

原本,台灣科技產業並不需要這樣一本書。因為以代工為主的經營型態,談不上面對一般消費者的市場行銷方法。然而,時局改變迫使科技大廠走向自有品牌,加上市場飽和因此必須直接面對主流大眾

看見廠商們跌跌撞撞的摸索腳步,可以想見內部行銷人員在面對殘酷的市場,以及尚未完全轉型的企業體制下掙扎著。行銷人員大談,以及只談「數位時尚」,更顯出在面對大眾消費者時的詞窮。

這本書,希望能開啟或印證科技行銷人員在工作上的經驗,並且將之歸納整理成清楚的思考邏輯。大師的經典書籍中,理論是歷久彌新的,然而案例卻已顯陳舊,本書希望能補其不足,並更發揚光大。


【2005/02/21 數位之牆】 @ http://udn.com

2005/01/04

CCD

Charge-Coupled Device

電荷藕合元件CCD是一種對光線敏感的電路裝置,數位相機(digital camera)便是利用殘留在CCD上面的訊息,將每個圖點元件對光的敏感度轉換為影像資料儲存

CCD是一種半導體(semiconductor),可儲存電荷,在外界電壓或光變化之下,會將電荷轉移至相鄰的元件上。

也就是說,CCD是緊密排列的MOS電容器或閘(gate)陣列,在這些閘下接近矽的表面有能夠儲存電荷的能力,當閘感受到光線變化時,能夠將電荷在反應在元件上。

From:Dr.J

2004/12/21

AMBA=Advanced MBA


針對有工作經驗的學生開設「AMBA」 ,由企業贊助,由學生在該企業實習,讓主管當指導教授,畢業論文就做該企業個案研究,以增強學生的實務經驗。


FROM:吳思華 政大商學院院長\《經理人月刊》P32

先革新,再談創新

什麼是創新

一般企業誤以為創新就是「放棄舊有的一切,重新創造」,努力衝撞陌生的商業領域,而不願面對、解決舊有的問題,以為靠新產品就可以重新打開成長的契機。企業界普遍對創新的認知與作法,讓創新變成一種最偷懶的成長手段,帶給企業更多、更大的危機。

在創新之前,必須先做「革新」。
不再拼命想著做些不同的事情,而是運用現有的資產和能力,做更好的事情
重新考量市場的趨勢,讓消費者及顧客有更多理由購買你的品牌,分析既有的資源及技能並加以提昇,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在不更動本質的情況下革新,反而能賦予產品新的活力或新的生命。

找出品牌中最具威力、最令人無法抗拒的因素,不丟棄企業核心能力的「革新」作法,才是企業再創高峰的正確選擇。

FROM:商智文化《先革新,再談創新》

每天讀些沒人閱讀的文章


每天想些沒有人幻想的事,別讓想法陷入窠臼。

From:莫利 美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