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廣告物語
文/李湘君 2004/9/17
一、高階管理者宣布消費者哲學(以顧客為導向)及公平對待政策的聲明。
二、組織內部認知教育訓練活動,增強員工對消費者敏感度及反應力。
三、長期稽核大眾對企業表現、產品與服務的感受。
四、詳細的溝通計劃,目標對象為消費者、員工、媒體、股東及潛在客戶。
五、經常與業界協會、商業團體、政府,及專業消費團體進行溝通。
六、企業具備一個抱怨處理政策及手冊,包括執行程序及案例等。
七、設立產品回收委員會及執行細節,包括危機應變計劃。
八、隨時自大眾、具影響力人士及媒體,監看將發生的消費者議題(趨勢)。
九、成立免付費消費者服務專線,以便處理詢問與提供資訊。
十、舉辦獎勵消費者提供意見或建議的活動(傾聽消費者的意見,挖掘需求)。
(摘自亞太出版李湘君著「當代公共關係」一書)
2004/09/17
張忠謀:各種方式的改變皆是創新
工商時報 徐仁全 2004/9/17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強調:創新(Innovation)是一種改革(reform),不一定要想出偉大的新想法,經營模式或管理方式的創新,其所創造出的股東報酬可能比技術創新更大。
~~9/16出席台積電供應鏈管理論壇大會,以創新為題發表演說
美國商業週刊選出過去75位偉大創新者中,技術創新所佔的比例不是最大的,反而經營創新及管理創新所佔的比重更大。即,創新不限於技術,各種方式的改變皆是創新。
通用汽車1920年執行長史龍(Sloan)在接掌通用時就以組織再造來帶領通用汽車,史龍更提出應給於適當的獎賞給員工,以鼓勵他們有更好的表現。張忠謀推崇這應是員工分紅的原始概念。
惠普(HP)創辦人Dave Packard and Bill Hewlett也十分看重員工,在1941年將大筆盈餘分給員工,創下員工分紅認股的首例。
韋伯字典中對innovation解釋是做改變(to make changes),與中文譯為創新有些不同。創新是讓某事變新。他認為innovation就是改革(reform),不論是大還是小,有改變就是創新。
創新的四個敵人:成功、傳統、既得利益者、希望被愛戴的領導。
成功--會讓人滿足而忽略了改變的機會、前進的動力。
傳統因素--在亞洲國家特別明顯,因為已習慣傳統行為模式,就不想去改變創新。
既得利益者--他們因為維護自身權益,已享有特別的好處,也不會去想著改變。
領導者希望被愛戴--往往改變的想法來自基層,如果遇上了領導者希望被愛戴,那常會封殺了基層來的創意,不想做改變,而成為創新的阻礙。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強調:創新(Innovation)是一種改革(reform),不一定要想出偉大的新想法,經營模式或管理方式的創新,其所創造出的股東報酬可能比技術創新更大。
~~9/16出席台積電供應鏈管理論壇大會,以創新為題發表演說
美國商業週刊選出過去75位偉大創新者中,技術創新所佔的比例不是最大的,反而經營創新及管理創新所佔的比重更大。即,創新不限於技術,各種方式的改變皆是創新。
通用汽車1920年執行長史龍(Sloan)在接掌通用時就以組織再造來帶領通用汽車,史龍更提出應給於適當的獎賞給員工,以鼓勵他們有更好的表現。張忠謀推崇這應是員工分紅的原始概念。
惠普(HP)創辦人Dave Packard and Bill Hewlett也十分看重員工,在1941年將大筆盈餘分給員工,創下員工分紅認股的首例。
韋伯字典中對innovation解釋是做改變(to make changes),與中文譯為創新有些不同。創新是讓某事變新。他認為innovation就是改革(reform),不論是大還是小,有改變就是創新。
創新的四個敵人:成功、傳統、既得利益者、希望被愛戴的領導。
成功--會讓人滿足而忽略了改變的機會、前進的動力。
傳統因素--在亞洲國家特別明顯,因為已習慣傳統行為模式,就不想去改變創新。
既得利益者--他們因為維護自身權益,已享有特別的好處,也不會去想著改變。
領導者希望被愛戴--往往改變的想法來自基層,如果遇上了領導者希望被愛戴,那常會封殺了基層來的創意,不想做改變,而成為創新的阻礙。
2004/09/14
企業倫理意識抬頭
對今天的企業來說,要在國際社會裡生存,除了必須營收亮眼與環境零污染之外,女性管理者的比例與勞工人權,都必須達到一定標準,兼顧經濟、環境與社會三個領域。
社會責任成為行銷廣告的新訴求。
奧美公共關係全球代表董事安德森(Mathew Anderson) 表示:
消費者不以包裝、價格或廣告決定,而以社會責任來選購產品的時代即將到來。
以「不造成社會困擾」為訴求
光是用創新商品保有市場佔有率還不夠,今天的企業必須在環保與企業倫理等本質上下工夫,才是永續經營的條件。
社會責任成為行銷廣告的新訴求。
奧美公共關係全球代表董事安德森(Mathew Anderson) 表示:
消費者不以包裝、價格或廣告決定,而以社會責任來選購產品的時代即將到來。
以「不造成社會困擾」為訴求
光是用創新商品保有市場佔有率還不夠,今天的企業必須在環保與企業倫理等本質上下工夫,才是永續經營的條件。
訂閱:
文章 (Atom)